近日,空间科学研究院太阳爆发与射电技术课题组召开新学期工作研讨会。会议回顾了课题组在2022年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2023年的各项工作进行了研讨和部署。会议由课题组负责人陈耀教授主持,课题组部分成员,包括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空间天文物理融合研究中心李传洋、宁昊、钟泽、李汤姆等四位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首先对2022年的重要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1)课题组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频谱成像的太阳大气磁场诊断及相关物理过程研究”第三课题“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入结题之年,现已完成评审前的成果总结等各项准备工作;(2)由课题组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自主研制的35-40GHz毫米波太阳射电连续谱仪观测到首例太阳耀斑事件,首次获得相应毫米波太阳耀斑爆发动态频谱,有关研究论文在ApJL发表;(3)在射电辐射动理论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等离子体线性理论和PIC模拟方法,模拟了土星千米波的辐射机制,研究了由束流、环等不同分布高能电子所激发的模式和辐射情况,提出了有别于标准等离子体辐射模型的辐射机理;(4)在日冕物质抛射(CME)形态学与日冕极紫外(EUV)波形态与产生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CME爆发早期形态结构的新观点;首次发现单个爆发事件中产生的孪生EUV波等;(5)在耀斑、CME激波粒子加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构建了耀斑高能电子加速、传播和辐射的跨尺度数值模型,发现湍动散射等因素对电子加速和传播以及硬X射线源能谱和强度的影响;提出了不同区域加速的高能粒子由于扩散而发生混合可产生双幂律能谱的新图景。
会议还对2023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1)继续围绕所承担的重大科研设施建设任务,组织和凝练科研队伍,加强对国内太阳射电观测设备,包括课题组自研设备观测数据的科学分析工作;(2)基于以往研究,凝练科学问题与研究特色,继续打造课题组学术标签,将重点加强几方面研究工作:将太阳活动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更加紧密结合、推动在高能粒子加速与射电辐射机制的跨尺度数值模拟研究、开展太阳爆发的地球空间效应方面的研究等。会议还要求各位课题组成员认真准备好2023年度的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
太阳爆发与射电技术课题组创建于2013年,课题组长是陈耀教授。本课题组从观测数据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研究、射电探测关键技术与观测系统研发三大方面组织科研工作。在科学研究方面,聚焦在太阳爆发中的能量释放、粒子加速与射电辐射等多位一体的连锁物理过程,在利用国内外台站、卫星数据开展工作的同时,也着力培养数值模拟研究队伍,同时根据科研需求组织技术队伍研发高性能太阳射电观测系统。课题组建有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以“科学引领、技术实现”为发展思路,以掌握有关射电探测关键技术为核心任务,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设施的建设,通过承担国家任务、实现实验室的良性发展。课题组将围绕所承担的重大科研设施建设,组织和凝练科研队伍,以“科研设施建设与原始数据获取、观测数据物理分析、理论和数值建模研究”三位一体\三足鼎立,实现自主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