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空间科学研究院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召开新学期工作会议。会议回顾了2023年度取得的工作进展,部署了2024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课题组PI张清和教授主持会议,课题组教师及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张清和教授领学了学校2024年春季学期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大家要积极领会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接下来,张清和教授对2023年度课题组工作进行了总结:(1)在科学研究方面,课题组在强北向行星际磁层异常收缩与重塑和马轭型极光形成、极盖区等离子体云块的形成与演化、太空台风的热层响应、地磁感应电流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and Environment、GRL和JGR等期刊上。有关“太空台风”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22科学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科研代表性成果。有关“极盖区不均匀体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获评“子午工程2023年度优秀成果奖”。(2)在载荷研发方面,课题组自主研制的小型化高精度朗缪尔探针载荷随“默孚龙号”小卫星发射升空,已获得第一手的观测数据;课题组研制的小型化电离层等离子体多功能探测载荷“星瞳”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命题赛道国家金奖,实现了山东省高校产业命题赛道国家金奖零的突破。相关载荷技术还荣获首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银奖(金奖空缺)、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二等奖等。(3)在平台建设方面,课题组承建威海市小型化卫星载荷研制与近地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威海观测站的多种观测设备已完成工艺测试,进入试运行阶段;积极推进中国-加拿大-挪威极区电离层联合观测网建设,已初步完成北极加拿大扇区CHAIN电离层观测网的3个观测台站的改造并推进新型GNSS接收机更新工作。(4)在人才、项目和获奖方面,引进杨惠根研究员为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课题组长张清和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邢赞扬副教授再次获稳支项目资金资助,王勇副研究员获得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资助。团队的关于“极区电离层等离子体云块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研究获2023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张清和教授获2023年度空间天气科学青年创新奖。
会议还对2024年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张清和教授就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1)继续深耕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过程及其空间天气影响研究,继续推进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的各项研究工作;(2)继续推进新一代小型化星载电离层等离子体探测载荷的技术攻关、载荷定型和升级迭代,并争取更多的搭载机会,早日产出科学成果;(3)继续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的建设,开展各监测设备的运行,并持续获取科学数据,完成国家验收;推进加拿大联合观测站的设备更新工作;(4)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空间科学研究院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课题组由山东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清和教授担任课题组组长,创建于2013年,之后根据科研需要跨学科组建了学科交叉大团队,主要围绕极区电离层-磁层耦合动力学过程及其空间天气学效应方向开展科学和探测技术研究。利用国内自主和国际合作开展极区电离层科学观测、理论与数值模拟和探测技术等研究,理清关键物理过程和核心探测技术,以服务于极区空间天气建模预报。课题组建设有威海市小型化卫星载荷研制与近地空间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基础科技设施子午工程/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站、胶东半岛电离层观测网和山东大学威海地磁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挪威、加拿大等众多国家的知名科研机构长期密切合作,正在建设中国-加拿大-挪威极区电离层联合观测网。根据科学研究需求,组织技术队伍开展适用于微小卫星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探测载荷研发。通过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和野外台站,获取一手探测数据与成果。课题组已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GR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多篇被选为Science、Nature和JGR的研究亮点或封面,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课题组将围绕所承担的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和项目,组织和凝练科研队伍,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


作者:曲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