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科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威海)
 首页  研究院概况  科研团队  攀登团队  学科交叉  人才引育  规章制度  快速通道  English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Content
 
守正创新 逐梦空天 推进山东大学空间科学学科特色发展
2024-10-16 丁强    (点击: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浩瀚的空天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有待探索,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空间科学作为引领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沿交叉学科,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对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3年,山东大学空间科学学科面向国家需求应势而生。二十余年来,空间科学学科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以“破冰”精神探索科研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科研组织、人员聘用、薪酬评价、岗位设置、经费使用等系列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国家重大任务承接能力和科研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做强学科的特色之路。

瞄准空天科技关键领域,建设体系化科研攻关大团队

成立空间科学研究院,打造学科发展新引擎。为推动空间学科快速发展,山东大学于2008年成立空间科学研究院,2012年将研究院调整为学校直属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2013年开始实体化运行,并匹配专项学科建设经费。研究院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科研组织、人事聘用改革等工作的主要实施载体,对深入推进科研体制创新、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实现学科建设与重大任务承接互促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提升整体科研实力的新引擎。

入选攀登计划创新团队,实施科研攻关新模式。2015年,空间科学学科入选山东大学“双一流”高峰计划特色学科;2018年,所属团队入选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第一层次)。在学校各项政策大力支持下,团队坚定走“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发展路线,致力于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空间探测装置与实验系统,近五年科研经费总额近3亿元,发表SCI/EI论文600余篇,获批千万以上重大科研项目6项,各类重点科研项目11项,单项最高5977万。

PI制领衔管理体制创新,制度建设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力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资源与关键力量,为发挥高水平人才的驱动引领作用,空间科学学科实施了以PI制为首的一系列管理体制改革,聚焦“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不断完善科研队伍建设。

实施PI制,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为充分发挥科学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空间科学攀登团队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即PI制,进行岗位薪酬和经费匹配政策改革,课题组长围绕团队建设目标组建研究团队,全面负责课题组的科研项目实施、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并鼓励各课题组根据需要开展合作,组建研究中心,推动学科交叉,形成“扁平支撑的合作发展模式”,切实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近年来,学科入选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6位领军人才均为课题组PI。

搭建人才梯队,筑好队伍建设“蓄水池”。坚持“一位领军人才带起一个团队”,PI开展课题组团队建设,引进博后、专聘人员、外聘专家等青年人才,成为学院教师选聘的重要“蓄水池”。研究院优化评价聘任和考核评估机制,依据“分学科组织小同行函评学术诊断、大同行会评课题组答辩综合评估”的原则和方式开展小同行和综合评估,推行代表作制度,设立专门关键技术岗、任务岗来认可、鼓励成员承担长周期技术研发和实验室建设任务,建立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团队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动态评价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科研生态环境。近年来,先后全职引进顶尖人才1人,培养杰青、长江等领军人才6人,引育“四青”人才9人次,23人次入选学校杰出人才体系、其中特聘教授及以上8人,获批成立“地球物理学”威海校区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建设管理服务团队,营造优良成长环境。以“科研保障+技术支持+基础服务”为定位组建管服团队,不断优化组织架构,强化服务职能,设立事务性岗位、与课题组融合岗位、重大项目办岗位等多类岗位工作,充分满足课题组财务报销等各项事务性工作服务需求,以及重大项目申报、实施过程中的需求,完善管理服务人员成长路径与发展空间,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本学科发展要求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与管理行政服务支撑紧密融合的创新服务体系和运行模式,让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任务中去。

推进学科汇聚融合交叉,打造学科创新“策源地”

《山东大学关于推进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科融合交叉是创新的源泉,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之初,各课题组多以小团组基础研究为主,学科潜力难以展现,在深刻剖析空间科学学科发展规律基础上,团队大力推动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积极吸纳团队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优秀学术力量和科研资源,实现了向基础研究、重大任务承接并重的转变。

以重大任务为牵引,打造学科汇聚交叉融合平台。空间学科以《山东大学教学科研人员校内双聘管理办法》《山东大学关于推进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指导,聚焦空间科学载荷及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学科汇聚平台,用团队组织机制创新破除学科壁垒,积极吸纳团队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优秀学术力量和科研资源,与机电信息工程学院组建起优势互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大团队,联合培养理工交叉研究生,共建实验室,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推动各学科方向共同致力于太阳大气与行星环境探测关键技术和重大科研装置原型系统的研制、中国东部地区地基空间环境监测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以及国际合作网络与数据信息处理平台的建设。

深度参与国家重大工程,持续产出原创新科研成果。近年来,空间学科深度参与“子午工程”“嫦娥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问海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自主研制多套太阳观测设备,承担六大空间载荷研制任务,有效填补国内外相关技术空白。自主研发我国首台常态化运行的地基日冕仪,弥补了国际同类设备同一波段观测数据的欠缺,所获科学数据质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自主研发世界首套35-40GHz毫米波太阳连续谱仪,已观测到多起毫米波太阳爆发活动,弥补了“35-40GHz的空间天气预报原始数据空白”;成功研制国内首套15MHz-15GHz太阳射电仪器系统,实现了千倍频程的观测覆盖,综合指标国内外领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山东大学胜利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两步走”战略安排,明确“一五七九”的发展思路和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之际,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成为威海校区首个“院院合一”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学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未来十年,学院、研究院将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航天强国建设与深空探测重大战略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发展,以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融合发展改革为契机,加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装备自主研发、原始数据获取、科学研究创新、重大任务承接”的迭代循环,将山东大学空间科学学科建成空间科技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人才集聚区和原始创新策源地,逐步成长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国家空间科技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