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空间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报告人:刘健
时间地点:2月12日(周三)下午三点、闻天楼211会议室
内容简介:
随着以深度学习为标志的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兴起,AI在科学探索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相比,基于学习的方法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异构计算资源与大量数据资源,更加灵活地处理各类复杂问题,并为复杂系统提供更强大的模型表达能力。
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大语言模型等传统AI应用场景不同,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必须面对众多新的挑战。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不完备的数据探索出普遍的科学规律。太空科学研究与深空探测任务也对观测数据的管理、传输和分析以及航天器的自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空间科学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深度融合交叉,发展新一代研究模式和方法是当前面临的新机遇。
我们将讨论人工智能在等离子体物理和空间科学相关领域中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思想,探讨与思考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模式与潜力。
报告人简介:
刘健,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本科毕业于首届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北京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拔尖青年科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人工智能、大规模数值模拟与高性能计算、保结构数值算法、聚变能物理等。在等离子体领域的机器学习、几何算法与理论、MHD-动理学混合模拟、PIC算法及应用、多尺度与复杂性过程研究等方向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将物理系统的内在结构与机器学习相结合,发展人工智能、数据挖掘与等离子体物理的交叉方向,推动数据驱动等离子体物理和聚变能研究新范式。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等项目15项。参与多个大科学工程项目,多次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注:本次报告为1月5日召开的“人工智能赋能太空物理人才培养”首次研讨会后续报告。为使论坛内容更加丰富,将论坛名称适当扩展为“人工智能赋能太空科学”,特此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