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全岐,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2),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2012),山东省杰青基金获得者(2011),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物理专委会副主任,《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地球物理学报》、《中国空间科学学报》等期刊编委。研究方向为地球、月球及行星空间环境。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日地系统科学“BASU早期科研生涯奖”、英国皇家学会高级牛顿学者基金、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指导奖、山东大学优秀博士后合作导师、山东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
团队近年来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级基金项目,在Nature Physics、Space Sci Rev、Nature Comm、GRL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成果曾被选作JGR杂志封面及THEMIS卫星、AGU会刊EOS、美国宇航局(NASA)、美国天文学会(AAS)和《自然》杂志亮点等,入选国家基金委2023年度工作报告中的优秀资助成果。
团队深度参与国家重大深空探测任务,如嫦娥、天问系列等,并自研仪器如太空中子与高能带电粒子探测器及个人辐射剂量仪等设备,进行太空环境和太空人员所受辐射的研究,已获十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授权,承担相关任务服务于月球中子和带电粒子辐射监测需求,自主设计并成功研制的近地轨道中子谱仪于2024年1月搭载“未名一号”卫星发射入轨。
团队与澳门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德国基尔大学、瑞典空间物理所以及韩国、法国等多方海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学生,通过科研合作和交流互派培训科研和卫星载荷技术人员,共同推进科学研究和卫星载荷研发工作。
团队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国自然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省优秀博士/硕士/本科毕业论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优秀博士论文等项目资助和荣誉奖励。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到航天部门、高科技企业、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任职,开展科学研究或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其中3人已成长为国家和省级人才,获批国家海外“优青”、面上和青年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等。
研究方向:
1、地球/行星磁层对太阳风的响应。利用多卫星探测结合地面遥感成像及磁场等资料,并辅以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研究太阳风物质能量向地球和行星磁层的输入,并探讨这些物理过程对空间天气的贡献;使用比较行星学手段,研究地球与行星的空间环境演化和宜居性。
2、地月空间环境及月表物质的生成。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太阳风和地球风与月球的作用、地月空间环境、行星及其天然卫星空间系统等。
3、空间粒子辐射探测。依托空间粒子辐射探测实验室,研发粒子辐射剂量和能谱探测仪器(宇航员个人辐射剂量仪、中子和带电粒子谱仪、像素阵列探测器、空间低剂量辐射单细胞尺度生物物理联合测量设备等),致力于获得一手数据,参与国内外深空探测计划,服务国家需求。
4、木星射电探测。与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合作,研制地面木星射电探测阵列,服务国家木星探测计划。
5、太空科技的民用转化。将空间探测技术转化到重离子与中子癌症治疗加速器剂量的标定及照射计划系统基础数据的研究中,为国产加速器医用设备的发展提供新的测设设备与计算方法;研发核电站辐射智慧监测系统、音乐与物理交叉科学测量设备等。
详细介绍:https://iss.wh.sdu.edu.cn/info/1077/1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