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5月,2013年7月转为实体化运行,并成为学校首批科研和人事聘用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研究院在科研组织、人员聘用、薪酬评价、岗位设置、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成为山东大学在空间科学方向组织开展学科建设工作的主体单位。研究院主要采取“多学院挂靠的实体化运行”模式、建立了“PI制和(各PI组)扁平支撑的合作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先后为主承担了威海校区重点学科(2013)、空间科学与技术学科高峰计划(2016)以及“太阳爆发及其对行星空间环境的影响”攀登计划创新团队(2018)、等重要建设任务,踏上“理工融合发展、学科任务互促”发展路线,并开启了与机电信息工程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等单位的理工学科交叉团队的建设工作,尝试建立“挂靠多学院(研究院)”的新型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的学科建设成果;所建立的体制机制运行模式也多次被学校部分学院(研究院)借鉴,为推动学校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做出了一定贡献。
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日地物理与空间天气学
(2)卫星导航与遥感
(3)空间探测与信息技术
(4)行星遥感光谱学与深空探测
(5)小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
研究院采用课题组长负责制:在五个研究方向上设有10个课题组;现有科研人员109名(含校内其他依托单位交叉融合研究人员18名),其中教授 25名,研究员3名,副教授25名,副研究员13名,工程实验人员2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4名;常驻外籍研究人员近十名,在读硕博研究生180名。
研究院人才队伍情况:包括国家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教育部海外教学名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海外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外国优秀青年学者1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名;有10名成员获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4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名成员获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
研究院科研平台及参与国家任务:
研究院建有山东省光学天文与日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围绕国家空间环境保障、深空探测及和平利用空间等重大战略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研究院积极发展太阳大气、空间等离子体、电磁辐射、行星光谱遥感等系列空间探测关键技术,研制相应探测装备,相关课题组承接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II期)、地球观测与导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问海计划”重点项目、探月四期、火星探测和ZR月球探测任务及相关论证工作,为建设“空间强国”贡献了山大力量。
研究院发展战略目标是:在太阳系天体和空间环境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持续产生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在部分学科方向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具备承担国家重大空间科学任务的能力;在太阳爆发的白光和射电探测技术、行星物质探测与环境模拟技术、导航遥感探测、小卫星星载一体化技术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中国东部地区地基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基地,打造天文和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高水平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建成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力的太阳系天体和空间环境实验室。
各研究方向简介
日地物理与空间天气学:
主要研究领域是日地空间物理过程与空间天气学,具体为太阳大气动力学,行星际动力学、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作用等,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即空间天气学;此外,着力发展空间探测技术,如空间光学和电磁探测技术、等离子体探测技术等。本研究方向以解决日地物理与空间天气学重大科学问题、满足国家空间环境保障和深空探测需求为牵引,通过空间科学、天文、行星科学、地学及电子信息与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相辅相成的科研和技术大团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空间探测装置与实验系统,承接国家任务、服务国家需求,开展创新科学研究。
行星遥感光谱学与深空探测:
主要领域为行星物质成分探测与地质演化研究。围绕我国深空探测任务,以行星遥感数据解译、行星样品实验研究、行星探测载荷研发、行星数据系统开发等为主要研究方向,打通“探测载荷-数据/样品-科学研究”的行星科学研究链条,促进自主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参加嫦娥工程、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等国家深空探测任务,获得了民用航天、基金委重点项目等课题资助。
卫星导航与遥感: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家综合PNT与日地空间无缝导航、海洋环境监测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商业小卫星多光谱载荷设计与创新应用。开展了基于北斗通讯+北斗定位技术研究,研制了海上船只实时监测系统。建立了全省唯一一家北斗/GNSS分析中心,为各类用户提供了Multi-GNSS精密产品服务。开展了遥感大数据创新应用研究,已具备服务山东和威海经济发展和市政建设的能力。该方向获得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北斗重大专项等课题资助。
空间探测与信息技术:
主要针对日地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与应用研究需求,以强化承接国家重大任务、满足国家空间环境保障与深空探测重要需求为目标,组织跨学科队伍开展空间探测仪器研制与关键技术突破。围绕日冕仪、日球层成像仪、射电日像仪、行星和电离层探测等研制任务,“空间碎片”监测任务等,先后组建了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天、空间光学实验室、空间电磁探测技术实验室、空间等离子体探测实验室,导航遥感实验室、行星表面物质实验室、行星表面环境模拟实验室(行星舱)、小卫星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建立了相应的探测技术队伍,参与和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子午工程II期以及XX等重大项目的论证与建设工作,在空间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方面形成了学科优势和特色,有效提升了探测仪器的自主研制与创新能力。
小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
小卫星平台载荷一体化技术,结合通信、导航、遥感和空间试验等多种类型卫星的设计需求,融合卫星结构设计、复合材料技术、优化设计原理、热控制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通过多学科优化布局设计多种型号卫星平台,以满足适配各类卫星载荷、多种型号运载火箭,完成各种任务需求,并具备快速组网能力,提高卫星研制效率,缩短研制周期。围绕平台载荷一体化设计,在光成像载荷、光通信载荷以及卫星平台结构、姿态反作用飞轮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开发。目前已经形成超轻量化碳纤维反射镜、低扰振力矩反作用飞轮以及平台结构热控一体化研制能力。